春節假期,未成年人的手機、電腦紛紛“解禁”。未成年人小劉在刷手機時,刷到一條關于解鎖未成年人微信轉賬限制的視頻,小劉便按照視頻方法添加周某為微信好友。
小劉刷到的視頻,其實是周某發布的虛假廣告。按照周某的說法,要想解鎖轉賬的話需要用成年人的手機進行操作。在周某的誘使下,小劉使用了自己母親的手機,把母親的手機微信號和微信密碼修改為周某提供的微信號和微信密碼。
為進一步實施詐騙行為,周某誘使小劉向其發微信紅包,謊稱這是解鎖未成年人微信轉賬限制的一個流程,所轉的錢款會在7日內自動退回。
小劉信以為真,向周某發送了紅包,在發現微信賬戶余額不足的情況下,周某又誘使小劉使用手機在借唄上借款,繼續向其發紅包及轉賬。
周某先后共騙取小劉共計人民幣7996元。次日,周某再次誘使小劉在借唄上借款,被小劉母親發現后向警方報警。
上海崇明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周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行為已經構成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予以支持。周某系初犯,具有坦白情節,且自愿認罪認罰,主動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并取得諒解,依法從輕處罰。
據此,法院依法判決周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四千元。
法官表示:網絡詐騙千變萬化,未成年人判斷能力較弱,容易上當受騙。周某就是利用小劉想要解鎖轉賬限制,一步步把還是未成年的小劉拖入騙局。寒假又逢春節假期,家長們要加強對孩子的防詐教育,看好自己“錢袋子”,不要把手機支付密碼及銀行卡密碼等信息透露給孩子。此外,還要當心其他針對未成年人的詐騙類型,例如在虛擬商品(游戲裝備)交易、冒充親友、返利陷阱、網購等。
來源:信用中國